文明,让城市更出彩,让百姓生活更幸福。
如今的街头巷尾,处处都有这样的镜头:十字路口的“车让人”行为换来“微笑致谢”,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在大街小巷的重要路口引导交通,公交车上的年轻人看到“老弱病残孕”会主动起身让座……文明已内化为这座城市的底色,展现在日常举手投足之间。

7月2日11时50分左右,桃李街北口一位有视力障碍的老太太站在马路边踌躇着。绿灯变红,红灯又变绿,老太太却始终没有走上斑马线。
这一幕被一个小伙子看在眼里,了解情况后,小伙子扶着老人,细致耐心地护送她过了马路。
这位扶老太太过马路的是新华路派出所民警王子文。当天小王刚办案取证回来,路上看到老人踌躇路边不放心,所以把她安全送过马路后才安心地离开。
我们电话联系他时,他显得很不好意思,一直说:“不要采访我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举手之劳”。电话里,小王说,“在承德,我相信很多人碰到这样的事情,都会伸出援手,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留意一下,生活中有很多弱势群体需要大家的呵护。”
“小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恰恰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彰显。
一座文明城市,物质文明是“形”,精神文明是“神”,创建文明城市,必需 “形神兼备”。城市吸引力除了取决于繁荣发达的楼宇经济外,人文素养的软实力也是重要因素。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把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抓手,制定了《承德市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若干措施》,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登记注册、服务记录、褒奖激励等机制,通过阵地建设、宣讲教育、榜样引领等形式,提升全民精神文明素质。
为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市启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结对帮建活动。“承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讲师团”成员利用网络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市民素质培训、心理健康疏导等活动30余场次。组织全市47个行业广泛开展“提质提效、文明服务”竞赛活动,深化行业文明创建,提升服务效能,培树文明新风。积极培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评选表彰2019年度“新时代承德榜样”10个,发布2020年月度 “承德好人”72人,评选表彰新时代好少年200名,人文素养的软实力效应愈发彰显。
三入火海堪称“最美逆行者”的部队军人于龙;山庄内勇救落水母子的90后小伙王瞳瞳;为救九旬老人,用身体挡住刹车失灵的农用车的驻村工作组组员赵仕海……接连出现的“承德好人”,唱响了一首首“最美”赞歌。
越来越多的承德人已经把文明内化成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主人翁精神,并不断在这个过程中乐于参与、共建共享。
“7月12日我们要去福利院给老人包饺子、理发,每人捐款20元,现在开始报名。”
不到十分钟,微信群里报名的人数就超过了20人,一位不愿意留下姓名的86岁老人听说志愿者们要去福利院献爱心后,急忙来到志愿服务站,亲手将500元钱递到志愿者的手里。

“这些孩子好啊,每个月都会来两三次,给我们理发、包饺子、带吃的,我这心里热热乎乎的。”福利院的老人说。
一间简陋的小屋子、一张长桌、各种急救药品、饮用水……每天,在市区中心广场,美丽承德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都会轮流值班,有些老人年岁已大,但总有另一批相对年轻的退休职工们顶替上岗。就这样,一任一任接替,坚持至今。
敬老院里,志愿者和老人们拉着家常其乐融融;贫困家庭里,爱心妈妈帮助孩子们辅导作业;献血车里,一个个活雷锋伸出臂膀……

小青橙“寸草心”爱老敬老专项志愿服务实现常态化;“热河青年”志愿者引导全市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我市“三创四建”活动;市社科联、市扶贫办、市总工会……各单位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今,我市的志愿服务已形成了制度化、常态化、全民化,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健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及民营组织的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实现了全覆盖。
志愿服务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具体体现。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学生志愿者、企业职工志愿者,上至80余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一批又一批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志愿者不断涌现。截至目前,辖区内26万余人已注册成为志愿者。